欢迎来玩 AAAny 继续向超哥提问~
这是「塑造」系列的第二期内容,上一期「塑造」:潘致雄,ChainFeeds 创始人、前链闻技术研究负责人、前交响乐团成员、汉化过游戏
能不能简单介绍下你自己,和你的日常工作?
从我做过什么讲起吧。
我的职业经历跨度比较大,在网络游戏,IT 服务,大数据、加密行业都做过,地点也在北京和湾区、西雅图之间跳来跳去过好几次。
我从事时间最长的是 IT 服务,做了 11 年,从最初的一个工程师一路成长为负责数百人的事业部的负责人。做过的业务既包括很传统的 IT 人力资源外包,也有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云计算等相对新的业务。作为 IT 从业者,对新东西自然是有一定敏感度的。初次接触到加密是 2013 年,本着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精神,抓紧研究了一圈这个行业里的情况。但那时候对加密的理解很浅,研究完感觉能想到的机会都有人提前占了坑,好像也没有啥低垂果实可以摘了。所以在那一年我除了买了点 BTC LTC,也没干啥。
2016 年的时候国内掀起了第一波区块链热,各大金融公司和高科技企业都投入力量研究,我虽然在前几年并未投入太多精力在这个方向,但毕竟买过币,圈子里的东西也都见过,对区块链自然是不陌生。跟着这波热,我也投入了几个人进行这个方向的学习研究,看看能不能搞个什么解决方案卖给客户。结果不用说也都猜的到,那自然是没有。当时唯一的成果是和微软以及某个 L1 团队合作为某个银行做了一个演示方案。其实直到现在面向机构的区块链方案也没有真正大规模铺开。
不过在这之后,我对加密领域的理解深了一些,对区块链技术的前景有了更乐观的判断。于是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学习这一领域,同时也开始做一些相关的投资,一级和二级都有。最终我在 2017 年以合伙人兼 COO 的身份加入了一个初创钱包团队,并在团队中度过了三年,这几年的运营成绩还是不错的,并且拿到了头部基金的投资。
从钱包团队离开之后,我没有参与别的项目,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方向的学习研究上,也在比较佛系的做一些投资。直到现在这还是我的主要「工作『,如果这可以被叫做工作的话。更具体的来说包括资料的搜集和学习、和创业者或相关团队的沟通、一些特定主题群组里的日常讨论、写作、投资相关工作。具体可以在下一个问题里展开。
AAAny:
你每天的工作流程是什么样?
王超:
我不存在固定的工作流程。在我的研究方向上,我比较感兴趣的方向之一是 DAO,但我认为通过外部资料学习和研究 DAO 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我个人参与了大量的 DAO,大部分是本着学习研究的目的加入。但社区是个有魔力的事情,我们在 DAO 里常说 Come for xxx, stay for the community. xxx 可以是 money,可以是 art,可以是 study,有很多版本,但后面只有一个版本,一定是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社区,一个你下了班还想一起 hangout 的一帮人,以及大家有共同的兴趣。才有可能留下来。我参与的很多 DAO 我都很喜欢,逐渐和大家成为了朋友,所以我日常也会投入相当大比例的时间在 DAO 里,无论是和大家 hangout,还是有时候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时候就已经不是学习的心态,而是从内心认可这拨人,大家一起做点事。在关注 DAO 的这几年,看见了太多 DAO 里的精彩,碰见了太多优秀的朋友,但可惜精力有限,分身乏术,只能有选择性的参与其中很小一部分,这是我最遗憾的事情。
在做钱包的时候我的日常工作是和大量的团队沟通,目前我也延续了这一习惯,频率没有之前那么高,不过几年下来两三百个团队也是聊了的。之所有我依然和大量的团队进行沟通,一方面是我个人的学习和投资需要。我聊的项目以海外的为主,这些年加密圈变的越来越割裂,意识形态也逐渐分化,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沟通,以及个人构建出的人脉网络起到一点点桥梁的作用。
我也会写很多东西,可能很多朋友认识我是因为我写过的关于 DAO 或者 Web3 的文章。但其实写作在我的个人精力分配里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得益于早年混 BBS 的经历,我写东西还是比较快的,有些东西有感而发,从有思路开始写到写完也就一两个小时,发出来往往阅读量还不低。也有例外,有时候我见到特别令人兴奋的新东西,有想要写出来分享的冲动,但此时我的认知往往不够。这种就写的很困难,经常是浏览器开着几十个窗口,几天下来资料还没啃完。这种与其是说在写东西,还不如说是在做学习和研究。等我能写出来,认知也上升了一个层面。
投资在我的个人精力里占比最小。我的二级策略就是 hold,基本不做操作。一级我会积极一些,但也都是碰上了觉得行就投点,也不会像职业投资人那样非常主动的寻找各种机会。但最近半年这个方面有一些变化,去年底我参与了一个 AI 主题投资基金的筹备和启动,是创始合伙人之一。
AI 是 Web3 以外我关注并有很大期待的方向,我不仅对 AI 技术的发展感兴趣,也对未来 AI 和 Web3 的强结合有很大的信心,而后 AI 时代的社会更是对加密技术有更为强烈的需求。所以我在过年半年显著增加的了学习 AI 以及看各种 AI 项目的时间。这个基金的运作方式很有趣,也是很 Web3 的方式。我在这里不展开了,后面我看到了已经有相关的问题,我可以在那里展开讲。
AAAny:
每天需要花多久的时间获取信息?主要的渠道是什么?
王超:
我平均每天获取信息时间在 4-5 小时之间。我的起床时间通常在六点到六点半左右。醒来后第一件事是看一下邮箱以及 Discord 推送、有没有重要的邮件。我重点关注的一些 Discord 在讨论什么,有哪些推荐的链接。通常在出门去办公室前一些重要的被动信息已经快速的过了一遍。
到了办公室后,一般来说会先把需要回复或参与讨论的东西处理下,之后的时间就用来继续看一些我感兴趣主题的内容。来源比较杂,有我订阅的 newsletter,有一些社区转发,有 Twitter 上关注的,还有一些是定向搜索。并没有固定的比例或者优先级。
我获取信息还有个比较重要的渠道是靠聊。既包括在 discord 里和大家的讨论,也包括和特定的人定向通话沟通。比如今年春节的时候为了研究消费 Web3,我就集中约了七八个人通话,有一些重点投 Web3 消费方向的基金 Partner、有在做这个方向的项目和品牌,还有 Agency。有很多信息是公开渠道没有的,能够直接和具体的负责人建立直接的对话是获取信息很高效的方式,也能和其中一部分建立持续的关系,扩大合作网络。这个做法的要求较高,得知道找谁聊,得能找到对方,对方还得愿意跟你聊,聊的时候还得能跟对方对话到一起,需要在对方的领域有在线的认知。我在过去几年应该说构建了还不错的一个全球社交网络,所以摇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也会有很多新项目会主动找我沟通,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一眼假,我也乐的去花掉时间去了解一下。
AAAny:
有什么趁手的工具吗?包括软件和硬件。
王超:
我的基础工具包就是手机和笔记本,并且还是大家比较看不上的安卓手机和 Windows 笔记本。
我的英文不够好,曾经比较依赖 Gammarly 和 QuillBot,但现在更多依赖 ChatGPT 帮我去调整一些英文表达。目前日常最常用的工具也是 ChatGPT。我会经常让 ChatGPT 去教我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比如奠定这次 AI 爆发的基础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r need》,我和 ChatGPT 前后聊了得有两个小时,让他各种拆解,举例,一点一点揉碎了帮助我理解 transformer 模型的原理。
经常用到的一类工具是 Youtube 视频总结工具,这类的非常多,大家去 Google 搜就好了,之前有不错的免费工具,现在大都挂了,比较能持续用的都是收费版,一般是每个月 10 刀。我目前没发现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我只用这个来判断一个视频是不是值得花时间听,AI 总结完细节就没有了,大概了解下还可以,如果是要研究,还是需要自己把每一分钟都看了。Snipd 也是个不错的工具,用于获取英文播客的信息效率很高,它会自动分段,总结,生成对话脚本。如果没时间听一个完整的播客,用它来获取一些关键信息就很好。
AAAny:
你现在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
王超:
现在是周六的早上,我在家里的书房打这些字。这是我的日常工作环境之一,一个笔记本,一个 PC,一个外接显示器。
我自己有租一个小办公室,平时我会更多在办公室办公,办公室里有一张可升降桌,有一横一竖两个 32 寸显示器,一个可以勉强跑小 AI 模型的 PC(它更多被用来打Diablo 4),一个可以躺平的头等舱沙发。 办公室里还有个电视,平时不忙的时候我会开着电视,停在彭博频道当背景音,如果偶尔听到了有感兴趣的关键词,就停下来看一下。
AAAny:
你梦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
王超:
为什么要梦想一个工作环境。梦想不工作不是更好。比起工作,我更愿意把时间都投入到家庭和兴趣中。加密和 AI 等领域虽然也是我的兴趣,但我做的很多事还是目标导向,而不是纯兴趣导向,就差了点意思。
家庭,阅读,旅游,游戏。我会把一部分时间投入到科学相关的兴趣领域,宇宙学,古生物之类。也会投一些时间和资金投到喜欢但没用的东西上,比如看看能不能买个小时候陪伴我多年但已经沉睡的游戏,做个复刻版出来,不为赚钱,只为自己喜欢。
AAAny:
现在参与最多的 DAO 是哪个?
王超:
当前这个时点我参与最多的是 Metropolis DAO。我在上面一个回答里有提到,最近半年分了大量的精力在一个投资基金,就是指的它,差不多每天有 2-3 个小时是在参与相关的事务。之所以我没说他是 DAO,是因为它比较特别。
从技术上讲,这其实是一个披着 DAO 外衣的风投基金,拥有注册在美国某个加密友好州的法律实体,有银行账户。而加入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公司正式在册的有限合伙人。为了保证合规,我们的运营也都是按 SEC 的规范来做的,比如每个成员都需要找律师做合格投资者认证,成员有数量的上限,而每年也都需要去给 IRS 做 K1 报税等等。
从运作上,他又确实算是个 DAO。成员采用邀请制,大家拥有对 AI 领域共同的兴趣,每个人都出资,并拥有与之对应的投票权力。成员构成里有一些是投资基金的合伙人,有一些是 AI 创业者,还有一些 ML 技术专家,大家构成了一个网络,并依赖网络的资源进行投资。DAO 里人不多,每个人都承担了 GP 的角色,大家共同提供投资线索,集体讨论,约创始人聊,再判断是否值得投资,如果能在群聊中达成共识,则发起链上投票做出最终决定并授权执行人进行打款。其中有几个成员在湾区 AI 圈子的渗透能力很好,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新项目的创始人决定融资之前就聊上。而一些被市场追捧的项目,我们直接去约成功率也比较高,很多创始人认可这样一个网络背后的价值,愿意沟通并分配额度。
在投资以外,我今年放在社区 DAO 上的时间不多,大部分社区 DAO 熊市也都比较沉寂。参与过社区事务的有 FWB、StoryCo、SeedClub、Arkive,但总的投入的时间都不大。
AAAny:
能不能给刚入行的人一点建议?
王超:
如果是来投资/投机,别加杠杆,这样活的久一点。
如果是从业/创业,多注意合规和资产管理安全问题。
AAAny:
有什么你曾经刚入行的时候深信不疑的事情现在不相信或者产生怀疑了?
王超:
刚入行的时候啥都不懂,对加密的理解很浅,倒是上来就买在高位亏了很多钱,对这个市场的凶险和高度投机性的有很好的认识。后面对加密技术的理解逐渐加深,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有了更强的信心,但也都没到信仰或者深信不疑的程度,大部分时候都还是可以带着批判性思维在思考。
AAAny:
反过来又有什么你曾经不相信但现在相信的事情?
王超:
反之也并没有。不过我最近几年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是从关注技术和市场,变成了更加关注文化层和社会层。这不是信和不信的问题,是对事物和世界理解的变化。我自己就是技术出身,过去自然更关注技术带来的新的机会,商业模式,以及给人类社会的改变。技术和创新的力量依然非常重要,所以我也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学习和跟踪最新的技术、产品。但我认为他们是在为文化服务,文化的力量超越技术的力量。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从一个个小社区,无数个围着篝火或低语或欢笑的夜晚生长出来的。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进步以及 Web3 技术所引入的新型协作机制,文化的塑造与传播会变得更为高效和迅速。这种变革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世界。
有知道有很多人不认可这一点,认为加密领域里,技术、算法、密码学保护的隐私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相信加密技术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一个由密码朋克等早期先驱社区创造出的文化。我们看好 DeFi,我们重视数据主权,我们认为通过数学算法掌握了宇宙中最坚实的力量之一,以保护个人隐私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这一文化的延伸。文化决定了我们相信什么,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去做事,以及人类社会最终走向何方。
AAAny:
能不能推荐点啥给大家!
王超:
推荐一本书:《隐私的终结-数字时代的密码大战》这本书揭开了现代密码学惊心动魄的历史,从现代密码学的起源,早期的梦想家、密码朋克的诞生、到 90 年代的「加密战争」。这是一段传奇的历史,也是一段塑造了当今社会,以及整个数字世界的历史。如果没有那段抗争,密码学可能还属于军火被管制很多年,互联网会是一个无比危险缺乏隐私的地方,开源运动也不会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这本书出版于 22 年前,没有再版,可以去孔夫子或者淘宝买二手。
和超哥的 Q&A 发生在 AAAny,这是一个尚处于邀请状态的 iOS App,欢迎推特私信@HanyangWang 要邀请码~